今年以來,廣農糖業聚焦“種好蔗”,聚力打好“第一車間”擴規模、提單產、增糖分攻堅戰,多措并舉不斷夯實“第一車間”基石,切實端穩“糖罐子”。
向科技要產量,增產增收更有底氣
河池宜州安馬鄉,綠油油的甘蔗一天天生長,長勢喜人。種植戶胡海雄心里大石頭穩了大半:“扛住了上半年接連大雨的考驗,糖廠推薦的定制肥立功了,現在就希望下半年能夠風調雨順。”
定制肥,是博慶公司與云南省甘蔗研究所聯合開展科學測土配肥項目的重要成果,根據宜州區土壤成分、病蟲害特點科學配方,給甘蔗精準施肥。博慶公司安馬甘蔗站站長李有奎介紹,定制肥比市場普通肥料價格更低,今年大面積推廣后,收到了出色的市場反饋,“連續大雨過后更易滋生蟲害,使用定制肥的甘蔗蟲害發生率明顯更低、長勢更好。”
農業生產,三分種七分管,需要“天幫忙”更要“人努力”。近年來,廣農糖業緊盯“科學種管”狠下功夫,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耕種上推廣深耕深松、測土配肥,管護上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引入新型培土機、無人駕駛耕種機、無人機等新型機械化農機具。
科學管護下,甘蔗茁壯成長
以甘蔗生長期最大“敵人”蟲害為例,多年來,廣農糖業聯合廣西甘蔗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在蔗區全面建設蟲情測報點,及時收集蟲情、發布管護提醒和防控方案,且每年投入近千萬元扶持種植戶開展無人機統防統治,病蟲害發生率大幅降低,有效促進甘蔗穩產增產。2023/2024年榨季,廣農糖業(含托管企業)蔗區平均畝產提到5噸/畝以上。新榨季盡管頻遭暴雨天氣侵襲,但甘蔗始終“堅挺”,蔗區長勢同比去年較好。
抓大戶帶小戶,擴面提質再夯實
在南寧賓陽縣大橋鎮紅橋村委橋壩村,農戶江采林今年把家里的55畝桉樹地清了,改種甘蔗,“一是有政策扶持,二是聽村里其他人說種蔗收入還可以。”
一花先放眾花隨,像江采林那樣改種甘蔗的農戶越來越多。甘蔗穩產增產,穩面擴面是基礎,隨著科學種管水平提升,甘蔗產量及效益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農戶堅定了改擴種甘蔗的信心。
農務人員查看甘蔗長勢
近年來,廣農糖業利用“桉退蔗進”等耕地保護政策,堅持“抓大戶帶小戶”,積極培育種蔗大戶、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通過加強技術指導、技術跟蹤服務、推廣農業現代科技等,示范帶動農戶多種蔗、種好蔗。2023/2024年榨季,廣農糖業(含托管企業)實現種蔗面積凈增16萬畝,其中適度規模經營戶增長至3000多戶,進一步助推以規模化促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標準化,為促進“第一車間”擴面提質打下堅實基礎。
向機制要活力,“糖罐子”更穩當
種植完成面積、培土完成面積、除草完成面積……這些數據,是李有奎績效考核表上的指標,直接跟他的工資收入掛鉤。對照甘蔗耕種管收不同階段重點,博慶公司科學制定了考核指標。
“實施考核以后,大家變得更有干勁了。每天想的是怎么更好服務蔗農、怎么實現增收。”李有奎表示,服務到位了,農民增收了,他們的工資才會跟著高起來。正向激勵的效果是顯著的,2023年,博慶公司經營利潤創下投產以來最高效益,而剛結束的2023/2024年榨季,甘蔗入榨總量也是實現了遞增,較上榨季增長41%。
甘蔗豐產豐收,說到底關鍵主體在“人”。如何充分調動起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向內,廣農糖業緊緊抓住三項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堅決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通過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等各類激勵手段,充分激發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
向外,聚焦提振農民種蔗積極性,廣農糖業用好用足一系列政策,激活產業“源頭活水”。如今,既有種植、管護補貼政策降低種蔗成本,又有約定收購價、糖價二次聯動保障蔗農收入,還有技術培訓、技術跟蹤服務護航提高甘蔗產量。今年開展的“噸糖田”競賽,更是點燃了種植戶們學技術、用技術、提產量的熱情,“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
機制活了、人心齊了,種好甘蔗,提質增效自是“水到渠成”,廣農糖業把“糖罐子”端得更穩當、更有底氣。